• 首页

    • |
    • 民建概况

    • |
    • 领导介绍

    • |
    • 民建要闻

      • 会内要闻
      • 图片新闻
      • 民建视窗
      • 专题报告
      • 媒体聚焦
      • 两会专栏
      • 中国梦我的梦
      • 学习二十大
    • |
    • 参政议政

    • |
    • 社会服务

    • |
    • 组织建设

    • |
    • 预决算公开

    • |
    • 学习园地

      • 学习动态
      • 理论研究
      • 领导讲话
      • 政策法规
      • 文章选登
      • 学习交流
      • 学习十九大
    • |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 会员服务社会故事百篇
    • |
    • 会史钩沉

    • |
    • 州市组织

      • 州市组织简介
      • 州市工作动态
      • 民建昆明市委
      • 民建红河州委
      • 民建玉溪市委
      • 民建曲靖市委
      • 民建保山市委
      • 民建昭通市委
      • 民建大理州委
      • 民建楚雄州委
      • 民建普洱市委
      • 民建文山州委
      • 民建德宏州支部
      • 民建丽江市支部
    • |
    • 专委会动态

    • |
    • 下载专区

    • |
    • 文化广场

      • 诗歌散文
      • 摄影
      • 绘画
      • 书法
    • |
    • 社情民意

    • |

    栏目导航

    • 会内要闻
    • 图片新闻
    • 民建视窗
    • 专题报告
    • 媒体聚焦
    • 两会专栏
    • 中国梦我的梦
    • 学习二十大
    领导介绍 在线新闻投稿 预决算公开 入会须知
    通知公告更多+
    • 08-28中国民主建国会云南省委员…
    • 12-19民建云南省委会史陈列馆及…
    • 09-25【询价公告】民建云南省委…
    • 12-30关于设立民建云南省委青年…
    • 08-27民建云南省委2019年度…
    • 06-14民建云南省委关于开展庆祝…
    • 05-07关于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建要闻>>会内要闻

      杨先明委员参与讨论环保承诺怎样兑现

    时间:2012/3/13 13:08:09     点击数:     来源:人民网   

          3月10日,人民网刊登就“环保承诺怎样兑现”专访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代表、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委员、北京市原崇文区环卫三队队长关阔山代表、天津麦德森公司董事长王执礼委员等人专题报道。内容摘要如下:

          新闻背景
        环境保护,无疑是今年两会内外的一大热词。
        会内,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会外,广东率先按新标准公布监测数据。
        环保新举措是如何出台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是否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本报编辑、记者连线两会代表、委员,请他们评点政策,出谋划策。
        一问:如何执行新规?
        主持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PM2.5,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作出了新的承诺。会前,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月8日,按照新标准,广东率先发布相关监测报告。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陈敏:广东这次监测并公布PM2.5数据,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进行的。所发布的数据,来自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此举将为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打下基础。
        接下来,广东将逐步把PM2.5的监测推广到全省。2014年底广东21个地级市都将按照新标准发布监测数据,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完成。
        主持人:提升空气质量,只是保护环境的一个方面。今年环保目标要求更高,应该如何实现?
        杨先明: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保目标,体现政府担当,我举双手赞同。增加PM2.5数据监测,是中央政府顺应民意、重视民生的体现。各级政府都应该把保护环境当成重要责任,敢于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努力完成既定目标。
        关阔山:环保是最大的民生。公众的呼吁和政府的举措是内在一致的。政府重民生,对环保高度关注,及时出台新标准,提出新要求,实施新举措,积极回应了百姓的关切。
        二问:如何借鉴经验?
        主持人:老百姓对环保问题极为关注。制定环保政策的过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
        陈敏:环境治理是门科学,国际上有很多科研成果和治理经验可以借鉴。例如,目前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就是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第一过渡时期”标准。
        王执礼:国际经验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对空气质量保护进行立法,让空气治理常态化,避免沦为“运动式环保”。在我国,除了完善法律体系,还应完善监督机制,强化人大、政协乃至全社会的监督。
        主持人: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国际上有过什么教训和经验?
        杨先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也曾走过弯路。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他们多数都忽视环保,并且有过惨痛教训。比较著名的是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前后死了1.2万人,震惊全世界。
        经历惨痛教训之后,西方国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开始逐步注重产业生态化,生产过程也尽量做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国际教训,虽然发展了经济,却牺牲了百姓健康,值得我们好好吸取。
        三问:如何破解难题?
        主持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如何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阔山:环境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照抄照搬国际经验,难免造成水土不服。
        王执礼: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治理模式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优势。只要足够重视,投入大力气,发挥后发治理的优势,中国的环境治理是能够取得明显成效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环境治理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王执礼:提高环保意识、统一思想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环境水平就意味着短期内GDP的减少。调整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仍然是一个大前提。
        杨先明:目前,企业只有对环境造成实质性危害后才会被处罚。环境污染成本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压力不大、动力不足。
        关阔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应该从身边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做好?圾分类等。政府、公众共同使力,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