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
人民网北京3月2日电 (记者 马丽娅)今年春节过后,招不到工人成为困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很多企业的问题,“用工荒”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民建中央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用工荒”问题,首先是要实现产业链升级,其次是要让农民工逐渐市民化。
杨先明首先深入分析了“用工荒”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出现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用工荒,以加工企业、代工厂这类企业为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技术相对比较单一,流动性较强,通过加工费来获取利润,所以利润空间很小,这样就出现了“收入挤压”的概念。因为每生产一件产品的订单,加工费是有限的,如果将工人的工资涨上去,工厂订单的利润空间就小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把农民工的收入提高到一个使人比较满意的工资水平,而随着国家对农民的直补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增多,工人们会觉得出去打工不值,而且会有“流离失所”的感觉。“用工荒”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各种要素价格、利益关系变动下,农民工本身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这个现象后来在中西部城市也出现了,这是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表现,随着国家对农村、农民扶持力度的增强,中西部现在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些地区在开发过程中,本身也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区域性劳动力变化。”杨先明进一步解释到。
杨先明还指出,“用工荒”既有结构性问题,也有阶段化问题,客观来说,我们国家仍然是劳动力相对过剩的,还没有真正出现所谓的劳动力全面短缺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的问题,比如,要解决农民工进城所引起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夫妻分居问题等。
对“用工荒”现象,杨先明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提升产业链,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要升级,不能一直盯着产业链下端,如果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会比较被动,应该逐步朝高端走,这样定价权就多一点,农民工的工资才有上升的空间。此外,还要把“用工荒”的问题和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统筹解决。建立社会成本分摊机制,政府与企业分摊,这样可以使农民工从农村逐步地向城市转移,而不会像钟摆式的,农忙的时候回去了,农闲时候再来,有利于稳定劳动力市场。
最后,在谈到十二五规划中最大的期待时,杨先明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在结构调整方面需要有实质性变化。怎样寻找出一种适合中国的产业结构模式,作为一名学者,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