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寒冷冬天,为了谋生,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怀揣着2元钱从银桥乡村来到下关打工,从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开始,替人挖土方、掏阴沟、拌砂灰……凭着勤劳、智慧和一股闯劲,跻身于建筑市场,把一个农村工程建筑队打造成享誉省内外的建筑企业,并打入江苏、上海等省市建筑领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白族建筑师和民营企业家,并于1997年创建了大理华兴企业集团,他就是华兴企业集团创始人——施祥。
从小与父亲相伴的施建锋,见证了父亲的创业艰辛历程,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得他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事,特别是父亲那奋发豪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宏大的志向在他少年时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他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就了他的今天。
施建锋可以说是“富二代”,但从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上看不到“富二代”的影子。“我不是‘富二代’,是‘企二代’,‘企二代’传承到的是一份坚实的责任和压力”,施建锋这样给自己定位。
年轻的施建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父亲的信任和重托,企业的重担,人们的担心怀疑,让他食不甘味,寝不安息,好在有父亲这位“老师”指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遇到困难时,父亲的这句常在耳边的话总是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他前行。
初出茅庐,年轻气盛让施建锋吃到了“苦头”,刚开始,他在做决策时也会出现专横强势,不听取别人的建议、财务开支上的大手大脚,为此,施建锋交足“学费”。当时,父亲“半退半教”,给他留足了空间让他自己去领悟。时间久了,“学费”也教够了,施建锋便开始沉淀。于是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落在实处,完善制度、发展产业,用一个个实际行动和成就取得了别人的认可,撕破了附在他身上的“富二代”的标签。
“企业要先做强再做大”。经济发展和市场瞬息万变,不能固步自封“吃老本”,施建锋认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企业现有的基础上自强素质,仔细分析了企业的发展后,施建锋得出结论:企业的多元化导致主业不突出。在拓展企业发展涉足水能、造纸和金融业之后,结合企业的综合发展,施建锋重新调整布局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以发展企业原有具有较强竞争力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转型升级落后产能,使企业涉及产业达到最优配置,同时向最具发展潜质的高原特色产业、大健康产业迈进。
施建锋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他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企业才能进步、才有作为、才会发展;华兴集团的发展全靠党指引,做强壮大靠的是党的好政策。
2004年4月,华兴集团成立党委,开创了大理地区民营企业成立党委的先河,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大力支持集团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纳入集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政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坚持做到“四同步”即研究布置工作时同步、工作总结表彰时同步、工作考核考评时同步、工作督促检查时同步;“两优先”即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任用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三支持”即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大力支持党委、团委、工会开展工作。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