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饱问题,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如今,滥用化肥的严重后果日愈显现。吸取教训的人们又把眼光投向生态的、环保的、无污染的生物有机肥,解决吃好问题,这才是农业的正道。顺应时势,以“拯救大地,健康人类”为己任的“曲靖康庄肥业有限公司”巍然诞生,他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在生态农业种植标准化道路上跋山涉水,努力开辟绿色食品的康庄大道。
相濡以沫并肩行
1994年,陆良一间20多平方米的租屋里,红烛高照,笑语声声, 1972年出生的陆良县小百户镇白山村陈艳和1971年出生的麒麟区茨营镇杨家村陈保荪,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喜结连理,缘定终生。
家是成了,但俩人月薪合在一起才300多元,既没住房,也没存款,婚后的生活捉襟见肘。一次,孩子生病了,夫妻俩没有现金,只好四处借债,东奔西跑终于借得几百元钱。贫困的感受对夫妻俩触动很大,他们发誓要挣个丰衣足食。夫妻俩白天上班,晚上打工,一直忙到子夜。灯火阑珊,路灯把夫妻俩晚归的身影拉得越来越长。经过5年艰苦打拼,夫妻俩凑起4.8万元,于1999年购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单元房,告别了租住的日子。
2000年,夫妻俩回白山村省亲。乡亲们说,烟青虫令人头痛,没有什么特效药对付,只能用手捡,用手指捏,问夫妻俩能不能搞点药,杀杀害人不浅的烟青虫。正好,陈艳与一位省农资公司的技术员熟络,他说省上有一种农药对付烟青虫很有特效,就与这位技术员联系,整得2瓶杀烟青虫特效药,拿给乡亲们一用,效果显著。于是,乡亲们需求量很大!
2003年,夫妻俩索性搞起农药生意,打算为乡亲们源源不断输送农药。国防工校出身的陈艳,能源技术学校机电专业出身的陈保荪,要转业当“庄稼医生”,并非易事。夫妻俩找来农药方面的专业书籍习读,日积月累,终于自学成才。经过努力,当年9月,夫妻俩在供销社找到了一个挂靠的支点,但开店的垫本又没着落了。夫妻俩咬咬牙,以房子作抵押,从银行贷款4.5万元,在张三口开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店,主销杀灭烟青虫的农药。
为扩大销售面,夫妻俩从曲靖租面包车到陆良芳华、小百户、三岔河,到会泽待补、大井、者海、乐业,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但大部分被拒绝,吃了不少“闭门羹”,才销售出4件农药,每件1600元,效果极差。夫妻俩“吃一堑长一智”,积极与曲靖各大农药店联系,遍访各位销售大师,下苦力,取真经,结识了一帮朋友,才一点一滴拓展开农药销售渠道。
2004年,全国性农资会议在昆明召开,夫妻俩借此契机,积极在会前会后与人结交,海量收集全国各地厂商资料,肩挑背扛回来仔细钻研,从中选出几家优秀代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博医783、基因活化剂等,在市场上销售火暴,长盛不衰。为迎接销售高潮的到来,夫妻俩借了一万元,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从此,结束了租车跑业务的历史。
拿到驾驶证的第二天,陈艳夫妇冒着大雨绵绵,可园林绿化处要抓住雨天的有利时机植绿造绿,急需50件杀灭地下害虫的农药“铃蚜速灭”。为保证客户需求,夫妻两早上5点钟就开着面包车向昆明驶去。新手上路,加之子夜雨大,视线不好,路况不佳,两人吃尽了苦头,车差一点就翻了。二手车毛病不少,很难驾驶,跑不了多久就开了锅,虽是雨夜,但陈保荪还得拎冷水来冷却车子。从昆明回来,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按时把货交到客户手里。抛开油钱、饭钱、修车费,这趟生意,陈保荪一分钱都没有赚着,只赚得妻子在家担心了一夜,却赢得了信誉,在业界声名鹊起。
如今,夫妻俩仅农药一项,年销售额就达几百万元。
拯救土壤为己任
2007年,夫妻俩见到小百户镇很多农户种植的豌豆患上白粉病。起先,他们试图使用农药治疗,可是各种方法都用尽了,还未凑效。
通过上下求教,终于有一天,夫妻俩结识了一位海南的教授。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化肥、农药,在带来粮食增产、病虫害减少的同时,也破坏着土壤结构,污染着生态环境,孳生新的病变,造成新的问题。消灭豌豆白粉病,乃至消灭其它奇奇怪怪的植物病变,靠农药是饮鸩止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修复土壤开始,还原土壤的本来面目,重建土壤的生态系统,保障土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