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在为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要付出无可挽回的健康代价。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公平正义”、“共同致富”、“社会和谐”等发展理念相背离,亟待全社会给予积极的关注。
本研究指出,流动人口是一个以打工谋生为主的城市劳工群体,其从业特点具有临时性或非正式性,低报酬与高风险并存等特点,而且大多身处城市的底层或边缘。由于工作场所简陋,岗位流动频繁,体力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等,使流动人口普遍面临着更大的从业健康风险和更少的职业健康保障,因此,流动人口已成为职业病的高发群体,同时又是缺乏健康保障的脆弱人群。
调研认为,导致流动人口从业过程中的健康风险来自三方面:
一是生计窘迫。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多达到初中水平,而且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在从业过程中也表现明确的健康诉求。然而,在打工挣钱成为养家糊口之第一要务的情形下,自身健康也就无暇顾及了。这种表面看起来“理性”的行为选择,实在是缘于生计窘迫,从而导致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知行分离”。
二是制度缺失。尽管我国的《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中,都有对劳动者健康保护与疾病防治的明确条文,但这些“法规”和“条文”对流动人口却难以适用,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从业过程中的健康损伤有一个累积的过程,等出现病症时,或早已离开原岗位,或原雇佣单位已经倒闭、转手,自己也没法备齐相关证明材料,健康维权困难重重。致使流动人口在从业过程中遭致的健康伤害难以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
三是社会文化疏离。外来务工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流动资本的额外收益,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却无法分享发展的成果。就因为流动人口没有城市户籍,不仅不可能享有城市市民待遇,而且被城市文化排挤,处在城市边缘或底层。尽管他们向往城市,希望能够融入城市,象城市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却很难被城市接纳。
总之,就业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体现。改善流动人口从业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公共政策、医疗卫生领域,而且涉及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和文化包容等多个方面。鉴于上述,本文倡导从改善生存环境,强化制度建设,促进社会融入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改善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让流动人口在付出劳动汗水与心血的同时,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健康保障。
(云南大学发展研?院 罗淳 李丹 张爱琳 孙茹鑫 李谷 朱琳 赖妙华)
(责任编辑: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