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2010年“六普”时云南全省流动人口达605万,约占全省人口(4597万)的13.16%,低于全国17%的同期值班,云南流动人口的规模在省区层面并不大,所占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根据2012年“云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云南的流动人口在城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一,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点。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云南省内,流动范围以省内流动为主;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全国相当,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取代他们的父辈成为流动人口主体;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携家带口流动是当下云南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教育占比最高,小学教育次之,高中第三,大专以上流动人口最少;云南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连续居住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多6个月。
其二,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云南流动人口的收入相对较低,但显著高于同期云南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流动人口的就业岗位存在较大分化,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商贩”、“运输”、“家政”等非正规行业或服务部门,而且主要靠出卖劳动力谋生,因此普遍面临收入低、待遇差、无保障的境遇;云南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天数和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均超出了国家法定每周工作5天和每天工作8小时的劳动用工制度;云南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流动人口依靠租房居住,而且越是收入低的流动人口,租房费用越节省。
其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执行情况。云南省流动人口并没有像“超生游击队”描述的那样成为超生人群,在本监测样本中,生育子女的政策符合率达93.11%,尽管三孩及以上生育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但云南流动人口普遍能够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而且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是在原户籍地出生的;云南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服务的可及性方面还存在不足,还有近一半的流动人口未得到当地计划生育服务,其中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当地计划生育服务信息。
其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云南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就读比例已超过90%,表明在受教育方面的社会融入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合因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呈现多样性选择;在流动人口的交往对象中,最多的是同乡(包括户口在老家和本地的同乡),其次才是其他本地人和其他外地人;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都怀有强烈的向往,并有长久聚居的意愿,但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存在,在社会融入方面还面临种种障碍。尤其是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形下,大多数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表面看来已经生活在城市,甚至取得了“新市民”身份,但实际生活仍然遭遇种种不公平境遇,结果是在原来城乡“二元”分割尚未消除的情形下,又在城市人群中形成新的“二元”分割,即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市民,两个群体,两种待遇。
总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为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贡献,但在许多方面并未获得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面临着种种生存困境与发展挑战。因此,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境遇及发展条件,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对于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等时代理念都别有深意。基于上述,本报告从“维护合法权益”;“强化社会融入”;“促进有序流动”和“引导合理分布”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罗淳 郑猛 李善荣 张爱琳 范雅康 任秀峰 罗明辉)
(责任编辑:黎宁)